伏地挺身是健身界的經典徒手訓練動作,不論你是運動員、健身新手還是復健者,都能靠伏地挺身練出緊實的上半身。但你知道伏地挺身到底練哪裡嗎?會運用到哪些肌肉呢?為什麼有些人做伏地挺身時肩膀或手腕會痛?這篇文章由 Nuli 團隊帶你深入了解伏地挺身的肌肉群、好處、正確姿勢,以及如何從基礎版本進階到標準伏地挺身,讓你安全又有效率地練出成果!
伏地挺身練哪些肌肉?
伏地挺身不只是練胸部的動作,它是一個多關節的複合訓練,能全面刺激上半身。以下是伏地挺身訓練的主要肌肉:
- 胸大肌 (Pectoralis Major):伏地挺身中最主要的出力肌,負責下降和推起身體。
- 胸小肌 (Pectoralis Minor):穩定肩胛骨,讓伏地挺身姿勢更正確。
- 三頭肌 (Triceps Brachii):伏地挺身下降時穩定軀幹,推起時伸直手臂。
- 前三角肌 (Anterior Deltoids):伏地挺身中協助肩膀穩定和手臂內收。
- 核心肌群 (Core Muscles):伏地挺身時保持身體直線,分散肩膀壓力。
總結:伏地挺身能練胸部、三頭肌、肩膀和核心,是高效的全身運動。
伏地挺身有哪些好處?
伏地挺身的好處多多,值得納入訓練計畫:
- 增強上半身力量:伏地挺身練胸肌、三頭肌和三角肌,加重伏地挺身媲美臥推。
- 降低心臟疾病風險:研究顯示,能做40下伏地挺身的人心血管風險低(2019年消防員研究)。
- 改善身體組成:伏地挺身提升心跳率,搭配飲食助減脂塑形。總結:伏地挺身練力量、護心臟、塑身形,簡單高效。
如何做標準伏地挺身?
想練好伏地挺身,掌握這3大重點:
- 手部位置:伏地挺身雙手與肩同寬,位於肩正下方,略往外側。
- 手肘角度:伏地挺身彎曲時與身體呈30-45度,避免外展。
- 身體穩定:伏地挺身全程收緊核心,頭到腳一直線,眼睛看前方。
伏地挺身練哪裡?女生練伏地挺身有什麼好處?初學者也可以學會的伏地挺身訓練全解析
訓練建議:初學者伏地挺身2-3組5-10下,中級3-5組10-20下,進階3-5組20下。
進入高平板姿勢,伏地挺身從雙手腳尖撐地開始。
彎曲手肘,伏地挺身讓胸部緩慢靠近地面。
吐氣時推回,伏地挺身靠胸肌和三頭肌完成。


如果做不到標準伏地挺身怎麼辦?
1. 跪姿伏地挺身
好處:減輕壓力,熟悉伏地挺身姿勢。
什麼是跪姿伏地挺身?:膝蓋著地減少負擔,適合初學者練伏地挺身。
怎麼做?:跪地,雙手與肩同寬,核心收緊,肩膀到膝蓋呈直線,伏地挺身下降再推回。
次數:伏地挺身2-3組8-15下。

2. 斜面伏地挺身
好處:逐步適應標準伏地挺身。
什麼是斜面伏地挺身?:手撐牆面或椅子,降低伏地挺身難度。
怎麼做?:雙手撐高處,腳尖著地,保持直線,伏地挺身胸部靠近後推回。
次數:伏地挺身2-3組10-15下,進階降低高度。

3. 訓練肩胛骨穩定肌群
好處:提升肩膀穩定,減少伏地挺身疼痛。
什麼是肩胛訓練?:強化肩胛肌,保護伏地挺身時的肩膀。
怎麼做?:高平板姿勢,伏地挺身時單手抬起2-3秒,保持穩定,換邊重複。
次數:伏地挺身每邊10-12次,2-3組。

4. 核心肌群訓練
好處:強化核心,維持伏地挺身直線。
為什麼練核心?:穩定軀幹,讓伏地挺身更順暢。核心訓練不只改善腰痛還能提升運動表現!
核心訓練動作
- 四足跪姿:對側手腳伸直,每邊10-12次,助伏地挺身穩定。
- 死蟲式:仰躺伸對側手腳,每邊10-12次,練伏地挺身核心。
- 棒式:肘撐地,撐20秒-1分鐘,2-3組,提升伏地挺身耐力。
伏地挺身常見的三個錯誤
伏地挺身常見3個錯誤及修正:
- 腰部下塌:伏地挺身核心沒收緊,傷腰無效果。修正:全程啟動核心。
- 手肘外展:伏地挺身手臂呈T字形傷肩。修正:內收30-45度。
- 速度太快:伏地挺身失去張力。修正:每下3-4秒控制。
不確定動作怎麼做的人,可以加入Nuli App,多達300多種課表可以選擇,還有健身教練影片解析教你正確的動作,不滿意隨時取消,現在加入免費試用14天!
為什麼做伏地挺身肩膀會痛?
做伏地挺身時肩膀痛通常跟姿勢有關,以下是5個常見原因及解決方法:
- 手放太遠:伏地挺身時手離肩膀太遠,肩關節負荷增加。
解決:手放肩正下方,略外側。 - 手肘角度過大:伏地挺身手肘外展90度,肩胛肌群難以啟動。
解決:保持30-45度夾角。 - 核心沒出力:伏地挺身只靠手臂,肩膀負擔過重。
解決:全程收緊核心,保持直線。 - 過度追求次數:伏地挺身次數多但姿勢差,容易受傷。
解決:專注品質,每下標準。 - 兩側不均:伏地挺身時慣用手出力多,弱側肩膀過載。
解決:確保兩側對稱。
伏地挺身手腕痛怎麼辦?
伏地挺身時手腕痛是常見問題,可能與壓力分佈有關:
- 原因:伏地挺身手掌未均勻受力,或手腕角度過大。
- 解決方法:
- 伏地挺身時確保手掌完全貼地,避免只用掌根。
- 伏地挺身雙手略外旋(手指朝外),減輕手腕壓力。
- 伏地挺身用拳頭支撐或搭配握把,轉移負擔。
- 預防:伏地挺身前做手腕伸展(如前屈後伸10秒),若疼痛持續,找物理治療師檢查。參考伏地挺身手腕痛改善方法
伏地挺身是練上半身的最佳選擇,能刺激胸肌、三頭肌、前三角肌和核心,還能瘦全身、護心臟。只要掌握正確姿勢,從跪姿、斜面開始,你也能進階到標準版,遠離肩膀痛與手腕不適。2025年健身趨勢顯示,伏地挺身搭配HIIT正夯,快加入你的訓練計畫吧!
伏地挺身訓練的常見問題
伏地挺身訓練主要鍛鍊胸肌、三頭肌、三角肌前束,同時也會動用核心肌群來維持身體穩定,讓全身更有力量。
手掌應該與肩膀同寬或稍微寬一些,手指朝前,手腕與肩膀對齊,避免過度往前或往後,以減少手腕壓力並確保動作正確。
如果伏地挺身訓練時下背部感到不適,可能是核心沒有啟動,導致身體下垂。應該收緊腹部與臀部,保持身體一直線,以減少對下背的壓力。
標準伏地挺身訓練時,手肘應該向後約 45 度角,而不是完全向外張開 90 度,這樣可以減少肩關節壓力並提升訓練效果。
在伏地挺身訓練時,應該下降時吸氣,推起時吐氣,這樣可以幫助身體穩定,並提高肌肉的發力效率。
如果無法做標準伏地挺身訓練,可以先嘗試跪姿伏地挺身或手放在較高的位置(如牆壁或桌子),逐步增強上半身與核心力量,再慢慢進階到標準版。
這取決於訓練目標:
增加肌耐力:12-20 下 × 3-4 組
增肌:8-12 下 × 3-5 組
提升力量:4-6 下 × 4-6 組(可加入加重伏地挺身)
伏地挺身訓練可以每天做,但如果強度較高,建議讓肌肉適當休息,如每週訓練 3-5 天,以避免過度訓練導致肌肉疲勞或受傷。
是的,伏地挺身訓練有多種變化,例如寬距伏地挺身(強調胸肌)、窄距伏地挺身(強調三頭肌)、單手伏地挺身、爆發式伏地挺身(提升爆發力),可以根據目標選擇適合的變化。
如果動作正確,伏地挺身訓練對肩膀是有益的,但如果手肘過度外張、肩膀前傾,可能會增加肩關節壓力。建議做好暖身,並確保姿勢正確,以保護肩膀健康。
許多人認為伏地挺身是男性專屬的訓練,但其實女生練伏地挺身有很多好處,不僅能增強上半身力量,還能改善身形與體能表現。以下是女生練伏地挺身的幾個主要優勢
✅增強上半身肌力
伏地挺身可以有效鍛鍊胸肌、手臂(三頭肌)、肩膀(三角肌前束),讓上半身更加有力,日常生活中提重物、抱小孩、搬運東西都會變得更輕鬆。
✅塑造緊緻手臂,改善掰掰袖
伏地挺身能有效刺激三頭肌(手臂後側),這是許多女性在意的「掰掰袖」部位。長期練習可以幫助手臂線條變得更緊實。
✅增強核心力量,改善體態
伏地挺身不只是上半身運動,還會啟動核心肌群(腹肌、腹橫肌、臀肌),長期練習能改善駝背、縮小腹部,讓站姿與坐姿更挺拔。
✅幫助提升運動表現
無論是跑步、瑜伽、健身或其他運動,伏地挺身能增強肩膀穩定性、核心力量和耐力,讓身體更協調、運動表現更佳。

Nuli 團隊第一位物理治療師Jaime正式上線囉!如果喜歡她的文章,請參考IG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