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有過半夜睡到一半突然「小腿抽筋」的經驗,那種又硬又痛的痙攣感,甚至會讓人一度以為肌肉快要斷裂。抽筋雖然不是嚴重疾病,但卻大幅影響生活品質。那麼,為什麼會抽筋?遇到抽筋怎麼辦?有什麼改善和預防的方法呢?本文將完整解析。
為什麼會抽筋?腳抽筋原因
抽筋(muscle cramp)是指肌肉突然、強烈且不自主的收縮,常見部位包括 小腿肚、腳底板、大腿後側,甚至有時會發生在手指或腹部。這種收縮會伴隨劇烈疼痛與肌肉僵硬,通常持續幾秒到幾分鐘不等。導致抽筋的原因很多,以下逐一說明:
1. 肌肉疲勞
長時間運動、久站或反覆進行相同動作時,肌肉會過度使用,乳酸堆積造成酸痛與痙攣。像是跑步、騎腳踏車或長時間穿高跟鞋的人,都很容易在小腿出現抽筋。
2. 電解質失衡
肌肉收縮與放鬆需要鉀、鈉、鈣、鎂等礦物質的參與。當體內電解質不足時,神經訊號無法正常傳遞,肌肉就會過度興奮而痙攣。這也是為什麼 流汗過多卻沒有及時補充運動飲料,容易在運動後抽筋的原因。
3. 血液循環不良
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(久坐、久蹲)、穿過緊的衣物或鞋子,會壓迫血管,導致血液流動受阻,肌肉氧氣不足,更容易出現痙攣。這也是許多上班族或長時間開車的人常常小腿抽筋的原因。
4. 缺水
人體缺水會讓血液濃稠度增加,肌肉在缺乏水分的情況下更容易過度收縮。特別是炎熱夏季或激烈運動時,若沒有及時補水,抽筋發生率會大幅上升。
5. 藥物影響
部分藥物會改變體內電解質平衡,例如利尿劑(常用於降血壓或腎臟病患者)、降膽固醇藥(statins)、部分荷爾蒙藥物,都可能讓人更容易抽筋。若抽筋頻繁發生,建議諮詢醫師調整藥物劑量或種類。
6. 年齡因素
隨著年紀增長,肌肉量逐漸流失,彈性下降,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也會減弱,因此 中老年人抽筋的比例明顯高於年輕人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長輩會在半夜被小腿抽筋痛醒。
哪些人容易抽筋?
- 運動族群:長跑、健身或高強度訓練後,乳酸累積和電解質流失導致抽筋。
- 孕婦:因體重增加、循環改變與鈣質需求上升,懷孕後期常小腿抽筋。
- 中老年人:血管彈性降低、肌肉質量下降,使抽筋發生率提高。
- 熬夜與工作壓力大的人:生活作息不規律、飲食失衡,也會造成抽筋。
- 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、腎臟病、神經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現抽筋症狀。
如何改善腳抽筋?
當小腿或腳部突然抽筋時,通常會感覺到 強烈刺痛、肌肉緊繃,甚至無法正常走動。遇到抽筋時,不要慌張,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處理:
1. 立即伸展
小腿抽筋:將腿伸直,腳跟貼地,輕輕將腳尖往上拉向小腿,維持 10–30 秒,讓痙攣的肌肉逐漸放鬆。
腳底抽筋:站立時把腳趾壓在地上,腳跟微微抬起,讓腳底筋膜拉伸。
這些動作能快速減緩痙攣感。
2. 輕柔按摩
用手掌或指腹 輕輕按壓痠痛部位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加速代謝乳酸與緩解僵硬。不要過度用力,以免造成二次傷害。
3. 熱敷放鬆
抽筋後肌肉常會有「拉到」的感覺,此時可用 熱毛巾、熱水袋或泡熱水澡,幫助肌肉放鬆。如果抽筋伴隨明顯腫脹或受傷,才考慮短暫冰敷。
4.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
若是因 脫水或流汗過多造成的抽筋,應立即補充 溫開水或電解質飲料,補回鈉、鉀、鎂等礦物質。這對運動員或夏季大量流汗的人特別重要。
5. 輕微活動肢體
抽筋緩解後,可以 慢走、踮腳尖、踢腿 等輕度活動,促進血液循環,避免肌肉再次痙攣。不要立刻進行高強度運動,否則容易再次抽筋。
抽筋多久會好?
一般情況下,小腿抽筋持續時間大約 幾秒到幾分鐘,痙攣結束後肌肉可能會持續痠痛數小時,甚至 1–2 天。若抽筋頻繁、持續時間過長(超過 10 分鐘),或伴隨麻木、腫脹,可能是神經或血管問題,建議就醫檢查。
腳抽筋可能是身體缺乏這些營養!預防抽筋的方法
許多人以為抽筋只是「太累」或「姿勢不良」,但實際上,抽筋和 營養不足 也有密切關係。當體內缺乏特定礦物質時,神經傳導與肌肉放鬆功能會受到影響,更容易發生痙攣。以下是關鍵營養素:
關鍵營養素
- 鉀:維持細胞電解質平衡,幫助肌肉正常收縮與放鬆。缺乏時,常見小腿或夜間抽筋。
👉 食物來源:香蕉、奇異果、酪梨、菠菜、地瓜、白豆。 - 鈣:不僅能強化骨骼,也負責協助肌肉放鬆。缺鈣會導致神經與肌肉過度興奮,增加抽筋機率。
👉 食物來源:牛奶、優格、起司、深綠色蔬菜(羽衣甘藍、芥藍)。 - 鎂:有「天然肌肉鬆弛劑」之稱,能幫助神經傳導穩定,降低肌肉過度緊繃。
👉 食物來源:杏仁、腰果、南瓜籽、燕麥、黑巧克力。 - 鈉:大量流汗會流失鈉,導致電解質失衡,使肌肉更容易痙攣。
👉 食物來源:適量鹽分、運動飲料、發酵食物。
總是營養不均衡嗎?那你一定要加入Nuli App!營養師幫你配好一週七天的增肌減脂飲食,上百種的低卡健康食譜讓你選擇,再也不用煩惱要吃什麼了!立刻加入!
腳抽筋日常預防建議
- 運動前後伸展:熱身能增加肌肉彈性,運動後伸展能放鬆肌群,避免肌肉僵硬。
- 保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:每天至少攝取 1500–2000 毫升水分;運動或流汗過多時,可補充電解質飲料。
- 均衡飲食:不要只吃單一食物,多攝取 全穀、蔬菜、水果、乳製品與堅果,確保礦物質充足。
- 睡前小腿伸展:仰躺在床上,用毛巾勾住腳尖往上拉,維持 15–30 秒,能有效降低夜間抽筋。
- 避免過度疲勞:長時間站立或運動過度會讓肌肉超載,建議適度休息,給予肌肉恢復時間。
為什麼睡覺時候會腳抽筋?
很多人晚上睡到一半會突然「小腿抽痛醒來」,這與以下因素有關:
- 睡姿不良:長時間腳尖下壓(如趴睡),小腿肌肉維持縮短狀態,容易痙攣。
- 夜間循環變差:睡眠時血液循環減慢,肌肉氧氣供應不足。
- 溫度影響:睡眠時環境過冷,血管收縮,增加抽筋機率。
- 孕期因素:孕婦夜間更容易小腿抽筋,多與鈣鎂缺乏有關。
腳抽筋可以冰敷或熱敷嗎?
- 抽筋當下:建議先 伸展與按摩。若肌肉痙攣劇烈,可短暫 冰敷 幫助降低疼痛感。
- 抽筋結束後:建議 熱敷,能促進血液循環,放鬆僵硬的肌肉,減少後續痠痛。
因此,冰敷適合用在急性疼痛,熱敷則更適合後續修復與放鬆。
抽筋雖然常見,但不能掉以輕心。它可能與缺水、營養不足、過度疲勞或慢性疾病有關。遇到抽筋時,記得 先伸展、再按摩、最後熱敷,並透過均衡飲食補足鉀、鈣、鎂等礦物質。如果抽筋頻繁或持續時間過長,建議盡快就醫,排除血管與神經疾病。只要養成良好習慣,就能有效降低抽筋困擾,提升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