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時突然感到肌肉一陣劇痛?走路都覺得不對勁?你可能肌肉拉傷了!這種狀況真的讓人又痛又擔心,到底該怎麼處理才不會讓傷勢惡化呢?別擔心,這篇文章將帶你瞭解肌肉拉傷是什麼、如何處理、以及如何預防,讓你不再害怕運動傷害!
肌肉拉傷是什麼?肌肉拉傷症狀
肌肉拉傷是指肌肉或肌腱因外力拉扯而導致撕裂,根據醫學統計,肌肉拉傷佔運動傷害的 30%,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。臺灣衛生福利部針對「肌肉拉傷」給出明確的定義——當肌肉受到的力量超過「承受極限」時,就可能造成肌肉拉傷。肌肉是極具彈性的組織,可以透過大腦控制肌肉的縮短與延長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向心收縮」與「離心收縮」。
- 向心收縮:手肘為支點彎曲手臂將拳頭靠向臉龐,此時的二頭肌為縮短的情形,稱作向心收縮(concentric contraction)。
- 離心收縮:手肘為支點打直手臂將拳頭遠離臉龐,此時的二頭肌為延長的情形,稱作離心收縮(eccentric contraction)。
大家可以將肌肉想像成一條橡皮筋,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自由地縮短與延長,然而若是突然給予一個超大的力量拉扯橡皮筋,使其超過極限地延長,那會如何呢?這便是肌肉拉傷發生的原因。
肌肉 拉 傷 症狀 包括:
- 突發性劇痛,像被撕裂的感覺。
- 肌肉腫脹、疼痛。
- 肌肉僵硬、無力。
- 活動受限。
- 可能伴隨出血、瘀青。
參考:腳扭到怎麼辦?
肌肉拉傷多久復原?
肌肉 拉 傷 復原 時間取決於拉傷的嚴重程度,一般分為輕度、中度和重度拉傷:
- 輕度拉傷:約需花費 2-6 週,肌肉纖維存在細小裂傷,雖然會伴隨著些微疼痛,但仍能自由活動。
- 中度拉傷:約需花費 8-12 週,肌肉纖維部分斷裂,從外觀可以看出肌肉拉傷處有明顯凹痕、出血、瘀青,此時不僅肌力下降,行動也會嚴格受限。
- 重度拉傷:恢復時間需數個月不等,肌肉纖維完全斷裂,此時肌肉會回縮至兩側的骨頭,不僅伴隨大量內出血,也會完全喪失肌肉的功能,建議迅速就醫安排外科手術處理。
影響肌肉拉傷復原時間的因素包括:
- 拉傷的嚴重程度。
- 年齡。
- 身體狀況。
- 是否及時接受適當的 肌肉 拉 傷 處理。
- 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。
更多課表都在Nuli App,立刻加入!
有效的肌肉拉傷處理方法
當 肌肉拉傷 發生時,前 72 小時的處理方式決定了復原的速度!專業物理治療師建議遵循 RICE 原則:
- R(Rest):休息。發現肌肉拉傷的瞬間必須立刻停止所有活動!繼續運動只會讓傷勢惡化,延長復原時間,找個舒適的姿勢讓受傷部位完全放鬆,避免任何會引起疼痛的動作。
- I(Ice):冰敷。急性期(受傷後 72 小時內)務必要冰敷,絕對不可熱敷!這是很多人常犯的錯誤,冰敷能有效收縮血管、減少內出血、降低組織損傷並達到止痛效果,正確冰敷方式:每次 15 分鐘,休息 5 分鐘後再冰敷,可反覆進行,記得用毛巾包裹冰袋,避免直接接觸皮膚造成凍傷。
- C(Compression):加壓。使用彈性繃帶適度包紮受傷部位,壓力要適中,以不影響血液循環為原則。
- E(Elevation):擡高。同時將受傷部位擡高至心臟以上位置,有助於減少腫脹。
拉傷怎麼更快好?
除了 RICE 原則外,還可以考慮以下方法加速復原:
- 進行輕柔的伸展運動:以不引起疼痛為原則,進行輕柔的伸展運動,伸展能維持肌肉柔軟度,防止沾黏形成,動作要緩慢溫和,感到輕微拉扯感即可。
- 尋求專業協助:晉熯脊骨物理治療所運用高能量雷射治療,能深層穿透組織促進修復,redcord 物理治療是獨特的懸吊運動治療方式,在肌肉拉傷復健過程中能提供安全有效的訓練環境,專業物理治療師會根據傷勢嚴重程度設計個人化的復健計畫,從急性期治療到功能性訓練,循序漸進地恢復肌肉功能。
肌肉拉傷可以冰敷或熱敷嗎?
冰敷和熱敷是 肌肉 拉 傷 處理 中常用的方法,但使用時機和方式有所不同:
- 冰敷:適用於急性期(受傷後 72 小時內),能收縮血管、減少內出血、降低組織損傷並達到止痛效果。
- 熱敷:適用於受傷 4 天後,能讓患部的血管擴張,促進血液循環,同時也帶來更多的營養物質,加速傷口的修復。
肌肉拉傷可以運動按摩或伸展嗎?
肌肉拉傷是因為肌纖維過度伸展或突然用力造成的損傷,常伴隨疼痛、腫脹甚至瘀青。許多人在拉傷後會想用 按摩或伸展 來緩解不適,但這些做法是否合適,需依 拉傷的嚴重程度與恢復階段 而定。
1. 急性期(受傷後 24–72 小時)
- 避免按摩與伸展:此時肌肉正處於出血與發炎階段,若進行按摩或強行伸展,可能導致傷口撕裂更嚴重,加重出血與腫脹。
- 建議做法:遵循 RICE 原則(Rest 休息、Ice 冰敷、Compression 加壓包紮、Elevation 抬高患部),幫助減少腫脹與疼痛。
2. 修復期(約受傷後 3–7 天)
- 若疼痛與腫脹已明顯減輕,可以嘗試 輕度伸展,但必須在 無痛範圍內,動作緩慢,不可勉強。
- 按摩建議:此時可考慮進行 溫和的周邊按摩(避開傷口正上方),以促進血液循環,加快修復,但必須避免強壓或深層按摩。
3. 功能恢復期(約 1–3 週後,依傷勢而異)
- 可逐漸增加 伸展與肌力訓練,幫助恢復肌肉彈性與力量,降低復發風險。
- 運動按摩 在這一階段能夠促進循環與放鬆緊繃,但仍須避免過度刺激,並最好由專業治療師操作。
肌肉拉傷吃什麼?加速肌肉拉傷復原的營養補充建議
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幫助加速肌肉修復,以下是一些建議:
- 蛋白質:肌肉修復的重要原料,建議攝取優質蛋白質,如雞蛋、魚、瘦肉、豆類等。
- 維生素 C: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合成,促進組織修復。
- 鋅:參與蛋白質合成和細胞生長,有助於傷口癒合。
有效預防肌肉拉傷的方法
預防勝於治療!以下是一些預防肌肉拉傷的有效策略:
1. 運動前充分熱身
運動前的熱身能夠提升肌肉溫度與血液循環,使肌肉更具彈性,降低受傷的機率。建議進行 5–10 分鐘的低強度有氧運動(如慢跑、開合跳)並搭配動態伸展,讓身體逐步進入運動狀態。
2. 保持良好的柔軟度
肌肉過於僵硬容易在突然拉扯下受傷。平時可養成 靜態伸展或瑜伽習慣,特別針對大腿後側(腿後肌群)、小腿、腰背等常見拉傷部位進行柔軟度訓練,提升關節活動度與肌肉延展性。
3. 增強肌力與核心穩定
肌肉強度不足或肌群間失衡,容易導致運動姿勢不正確,增加拉傷機會。透過 重量訓練、核心運動(如平板支撐),可以提升肌肉承受壓力的能力,避免在高強度運動中因過度負荷而受傷。
4. 運動量循序漸進
突然增加運動強度、時間或頻率,是肌肉拉傷的常見原因。建議採取 漸進式訓練原則(如每週增加 10% 以內的運動量),讓肌肉逐步適應。
5. 注意正確姿勢與技術
錯誤的動作模式會增加肌肉負擔,特別是在舉重、跑步或球類運動中。可透過專業教練指導,修正姿勢,並避免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高難度動作。
6. 補充足夠的水分與營養
脫水或電解質不足會降低肌肉耐力,增加痙攣或拉傷風險。運動前、中、後都應注意補水,並均衡攝取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與礦物質,幫助肌肉修復與強化。
7. 運動後適度放鬆與恢復
運動結束後,進行 緩和運動與靜態伸展,有助於肌肉放鬆與乳酸代謝,減少僵硬感與後續拉傷風險。良好的睡眠與適度按摩,也能促進肌肉恢復。
肌肉拉傷 雖然常見,但正確的肌肉拉傷處理方式能大幅影響復原效果,掌握急性期的「休息、冰敷、加壓、擡高」四大原則,配合後續的適當復健,多數患者都能完全康復。平時也要注意預防,才能避免反覆拉傷。別讓小傷變大患!如果疼痛持續或有惡化趨勢,建議尋求專業協助,讓專業物理治療師為你制定最適合的復原計畫!
更多課表都在Nuli App,立刻加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