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少症是什麼?肌少症如何自我檢測?肌少症成因與6種改善方法

肌少症是什麼?

肌少症(Sarcopenia)是一種與年齡、生活習慣或疾病相關的肌肉量與肌力減少現象。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只發生在老人身上,其實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出現,尤其是久坐少動、飲食不均衡或長期生病的人。
簡單來說,當你身上的肌肉量減少、力量下降,甚至影響到走路、起身、提東西等日常動作時,就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。

肌少症不只是「肌肉變少」這麼簡單,它往往伴隨著代謝能力下降、平衡感變差、行動能力退化,甚至增加跌倒、骨折和慢性病的風險。這也是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(WHO)和醫學界近年非常重視這個議題,並將肌少症列為一種可診斷、可治療的疾病。


肌少症定義

在醫學上,肌少症的定義主要包含三個核心要素:

  1. 骨骼肌量減少
    這是肌少症最直接的特徵。透過生物電阻分析(BIA)或雙能量 X 光吸收儀(DEXA)等檢測,可以測出骨骼肌含量是否低於標準值。
  2. 肌力下降
    通常以握力測試(Handgrip Strength Test)來評估,握力減弱意味著肌肉功能已經退化。
  3. 身體功能下降
    包括走路速度變慢、平衡感差、從椅子上站起需要更長時間等。
    在歐洲老年醫學會(EWGSOP)標準中,肌力下降被視為肌少症的最重要判斷指標之一。

根據這些條件,肌少症可分為三個階段:

  • 前期肌少症(Presarcopenia):肌肉量減少,但力量與功能還正常。
  • 肌少症(Sarcopenia):肌肉量與肌力下降,功能開始受影響。
  • 重度肌少症(Severe Sarcopenia):肌肉量、肌力與功能全面下降,影響生活自理能力。

肌少症自我檢測方法

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肌少症風險,可以先透過以下三個簡單方法自我檢測(僅供初步評估,確診仍需專業檢測):

  1. 握力測試
    準備握力計(健身房或體育用品店可測),男性握力低於 28 公斤、女性低於 18 公斤,可能代表肌力不足。若沒有握力計,可嘗試開緊的瓶蓋或提起重物,若明顯吃力也需留意。
  2. 行走速度測試
    測量自己以平常速度走 6 公尺所需的時間,若超過 6 秒(約每秒 1 公尺以下),代表下肢肌力與功能可能下降。
  3. 單腿站立平衡測試
    單腳站立,雙手叉腰,看能否保持超過 10 秒不失去平衡。若很快就搖晃或腳落地,可能代表下肢穩定性與核心肌群不足。

如果以上測試有兩項或以上呈現異常,建議盡早就醫進行肌肉量測試(如生物電阻分析 BIA、DEXA)與專業評估,並開始調整運動與飲食,防止肌少症惡化。


肌少症對身體有什麼影響

肌少症的影響遠不止外觀變得鬆弛或體態走樣,它其實是全身性功能衰退的警訊,可能引發一連串健康問題,對生活與壽命造成長期影響。

1. 跌倒與骨折風險增加
肌肉是穩定關節與維持平衡的關鍵,當肌肉量不足時,支撐力與反應速度會下降,走路、轉身或上下樓梯時更容易失去重心。對老年人而言,跌倒後的骨折(尤其是髖關節骨折)常導致長期臥床,進而引發肌肉進一步流失、肺炎、血栓等併發症,甚至影響存活率。

2. 日常活動能力下降
肌少症會讓你在執行日常動作時感到吃力,例如上樓梯、提購物袋、抱小孩、搬家具,甚至從椅子站起來或蹲下撿東西都需要更多時間與力氣。這種狀況會逐漸降低自理能力,使人依賴他人協助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。

3. 代謝與免疫力下降
骨骼肌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之一,負責燃燒熱量、調節血糖與脂肪代謝。肌肉減少會讓基礎代謝率下降,即使飲食習慣不變,也更容易累積脂肪,增加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。同時,肌肉量不足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,容易造成傷口癒合變慢、感染機率上升,甚至病後恢復期延長。

4. 慢性疾病風險提高
研究顯示,肌少症與心血管疾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、骨質疏鬆、慢性腎病、癌症後恢復不佳等都有高度關聯。肌肉量不足會減弱身體應對壓力與疾病的能力,讓原本的健康問題惡化,或增加新疾病的發生率。

5. 壽命縮短
多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證實,肌少症患者的整體死亡率高於肌肉量正常的人。肌肉不僅是「行動力的來源」,更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基礎。當肌肉功能下降到影響生活能力時,身體整體機能也會加速衰退,形成惡性循環。

總結來說,肌少症不是單純的「變瘦」或「變虛弱」,而是涉及代謝、免疫、骨骼、神經等多系統的退化問題。如果不及早預防與介入,長期後果可能是生活自理能力喪失,甚至提前走向臥床與依賴照護的狀態。

泡芙人就是肌少症嗎?

「泡芙人」是健身圈對一種身材型態的俗稱,通常指外觀看起來圓潤、脂肪較多,但肌肉量偏低的人。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又稱為「肌少性肥胖」(Sarcopenic Obesity)。

雖然泡芙人不等於所有人都有肌少症,但這種體型確實可能隱藏肌少症風險,因為:

  • 肌肉被脂肪取代:體重看似正常或偏高,但實際上骨骼肌比例很低。
  • 代謝不健康:肌少性肥胖與胰島素阻抗、代謝症候群高度相關。
  • 力量不足:即使體重不輕,但搬重物或做體能活動時容易力不從心。

因此,判斷是否肌少症不能只看體重或外觀,需要透過握力測試、行走速度及身體組成分析來確認。

肌少症改善方法

肌少症並非不可逆,只要及早發現並採取正確策略,大多數人都能顯著改善肌肉量與力量。改善的關鍵在於 同時刺激肌肉生長、補充足夠營養、維持活躍生活型態,並處理可能影響肌肉的健康因素。以下是最有效且科學支持的方法:


1. 重視阻力訓練(重量訓練)

  • 原理:阻力訓練能透過機械張力與代謝壓力刺激肌肉纖維增生,增加肌肉的體積(肌肥大)與力量。
  • 做法:建議每週進行 2~3 次全身性訓練,針對大肌群(腿、背、胸、肩)進行 8~12 下、3~4 組的阻力運動。
  • 範例動作:深蹲、硬舉、臥推、划船、肩推、彈力帶拉伸等。
  • 小提醒
    • 初學者可先以自體重量(徒手深蹲、伏地挺身、橋式)建立基礎,再逐漸加入啞鈴、槓鈴或阻力帶。
    • 每次訓練要確保動作正確,避免因姿勢錯誤造成關節壓力或受傷。
    • 訓練後應給予肌肉至少 48 小時恢復時間。

不確定怎麼開始的人,可以加入Nuli App,多達500多種課表可以選擇,還有健身教練影片解析教你正確的動作,不滿意隨時取消,現在加入免費試用28天


2. 增加蛋白質攝取

  • 重要性:蛋白質提供肌肉合成所需的胺基酸,尤其是亮氨酸(Leucine)在啟動肌肉生長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  • 攝取量
    • 一般成人:每天每公斤體重 1.2~1.6 公克
    • 高齡者或肌少症患者:可提高至 1.5~2.0 公克(依健康狀況與醫囑調整)
  • 食物來源:雞胸肉、魚類、雞蛋、黃豆製品(豆腐、豆漿)、乳製品(優格、低脂牛奶)、堅果與種子。
  • 小技巧
    • 將蛋白質均勻分配到三餐與點心中,每餐確保 20~30 公克蛋白質。
    • 若飲食難以達標,可使用乳清蛋白或植物性蛋白粉補充。

3. 補充維生素 D

  • 原因:維生素 D 可促進鈣質吸收、維持骨骼強度,並參與肌肉收縮功能。缺乏維生素 D 與肌肉無力、跌倒風險增加有關。
  • 來源
    • 日曬:每天 10~20 分鐘,讓陽光照射手臂與腿部。
    • 食物:鮭魚、鯖魚、蛋黃、強化牛奶等。
    • 補充劑: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,並定期檢測血中濃度。

4. 保持日常活動量

  • 方法:多走路、爬樓梯、做家務、園藝活動,盡量減少長時間靜坐。
  • 原理:日常低強度活動能促進血液循環、維持肌肉活性,減少不使用造成的肌肉萎縮。
  • 小技巧
    • 使用計步器設定每日 6000~8000 步為目標,視體能逐步增加。
    • 每坐 30~60 分鐘就起身活動 2~3 分鐘。

5. 控制慢性疾病

  • 意義: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病、心臟病、甲狀腺疾病等,都可能加速肌肉分解或影響運動能力。
  • 做法
    • 按時服藥並遵從醫囑
    • 定期檢查血糖、腎功能、荷爾蒙狀態
    • 避免讓疾病進入急性惡化期
  • 補充:長期發炎與荷爾蒙失衡會直接影響肌肉蛋白質合成,穩定慢性病是維持肌肉量的關鍵。

6. 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

  • 理由:肌肉修復與生長主要在深度睡眠時進行。壓力過大會提升皮質醇(壓力荷爾蒙)分泌,促進肌肉分解。
  • 建議
    • 每晚睡眠 7~9 小時
    • 建立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與睡眠不足
    • 透過冥想、伸展、深呼吸、瑜伽等方式降低壓力
  • 小技巧:睡前避免大量咖啡因、酒精與高糖食物,營造昏暗安靜的睡眠環境。
Tags

Nuli Team

Nuli app, Be the better you! 台灣最大的女生健身社群、客製化健身課表、瑜伽伸展課表以及各式美味又健康的食譜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