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地挺身(Push-up)是最經典的徒手訓練之一,許多人一想到這個動作,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軍訓、健身房,或是壯碩男性訓練畫面,因此不少女性對它有所抗拒。但事實上,伏地挺身是一個對女性非常友善且值得嘗試的全身訓練動作。
女生練伏地挺身的五大好處
1. 雕塑手臂與上半身線條
伏地挺身能有效鍛鍊三頭肌(蝴蝶袖)、肩膀與胸肌,讓上手臂更緊實,改善鬆垮線條。與舉啞鈴不同,它是複合動作,同時啟動多個肌群,不只讓手臂更有線條,還能打造更穩定的肩膀與挺拔的胸型。
2. 強化核心穩定
標準的伏地挺身姿勢就像是「高階版的平板支撐」,核心肌群必須持續收緊才能維持正確姿勢,因此在做伏地挺身時,不只是鍛鍊手臂,連腹部、下背與臀部也在同步出力。
3. 提升整體肌力與日常活動表現
女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推、撐、抱的動作,例如抱小孩、推門、提重物等。練習伏地挺身能讓這些動作變得更輕鬆安全,降低肌肉疲勞與受傷機率。
4. 增加基礎代謝與脂肪燃燒
伏地挺身雖然是無氧訓練,卻能透過多組次與循環訓練方式提升心跳,加速新陳代謝。在減脂或塑身階段搭配進行,更能提升效果。
5. 不需器材、隨時隨地可練習
伏地挺身是一個「零器材、零成本」的運動,無論在家、辦公室、甚至旅館房間,只要一塊瑜珈墊,就可以開始訓練,是忙碌生活中最實用的運動選擇之一。
初學者怎麼開始練習伏地挺身?
如果你是剛開始訓練的女生,可能會覺得伏地挺身很困難,以下是幾個入門版本的伏地挺身,循序漸進地提升肌力與動作控制:
- 牆壁伏地挺身:站在距牆約一臂長距離,雙手撐牆,彎曲手肘讓胸部靠近牆壁,再推回。適合完全初學者。
- 膝蓋伏地挺身:跪姿開始,膝蓋著地、腳背貼地,保持身體呈一直線,下壓再推回。可逐漸增加次數。
- 升階版膝蓋伏地挺身:身體更往前傾,核心收緊,模擬正式伏地挺身角度,加強上半身負荷。
- 標準伏地挺身:雙腳併攏或微開,雙手與肩同寬,核心收緊,身體打直進行完整下壓與推回。
每次訓練可從 8~10 下為一組,做 2~3 組開始,逐漸進階。
為什麼做伏地挺身手腕會痛?伏地挺身常見的錯誤姿勢
很多人在做伏地挺身、棒式或登山者等徒手訓練時會出現手腕疼痛的情況,這其實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。若長期忽略,不僅會讓你對運動產生排斥,甚至可能導致手腕發炎或慢性傷害。想要預防與改善手腕痛,關鍵在於檢查兩個部位的動作是否正確:手掌的壓力分佈與肩膀的位置控制。參考:伏地挺身肩膀痛
第一:檢查手掌壓力分佈
要檢驗自己的動作對不對,我們可以從兩個地方著手,分別是手腕以及肩膀。首先,先看看手掌是怎麼撐地的。做完伏地挺身、棒式又或者登山者後,把手掌拿起來看一看,你的印子分佈在手掌的哪裡呢?
印子代表的是手掌受壓的主要部分,比較好的狀況應該是讓壓力分佈呈新月狀(黃色區域)或是在大魚際肌上(橘色區域)。如果印子都是出現在掌根(紫色區域),那就很有可能會有手腕痛的問題哦!
如果你發現印子幾乎只集中在手腕接近手肘那一側(掌根),就代表你在動作時讓大部分體重壓在了手腕上,這就是造成手腕疼痛的主因之一。長期如此,不僅影響訓練品質,也容易使手腕關節產生壓迫性傷害。
不確定動作怎麼做的人,可以加入Nuli App,多達500多種課表可以選擇,還有健身教練影片解析教你正確的動作,不滿意隨時取消,現在加入免費試用28天!
第二:觀察手指與地面接觸狀態
接著看看自己撐地時,手指有沒有平均打開放好並貼緊地面 ,還是像下圖一樣一根一根翹起來了?
當手掌完整平貼於地面,手掌的小肌肉就能均勻的出力幫忙,壓力才能均勻分佈。如果手指都翹起來了,壓力就容易集中在掌根,導致手腕的壓力過而產生疼痛。所以撐地時,手指應該貼緊地面,扳也扳不動的牢牢貼好才行!
第三:學會運用肩胛周邊的大肌群出力!
確認過手腕後,接著來看肩膀吧!手腕本身是一個相當脆弱、且不適合承重的關節,在撐地時,如果只是單純地用手部的力氣將身體撐起,長期下來會導致手腕承受巨大的壓力。尤其是肩膀太過前移,或是肩胛無法穩定收緊,會導致整個身體下壓時失去穩定,讓手腕承擔過多不必要的力量。因此為了減輕手腕的壓力,我們需要位於胸闊外側的前鉅肌幫忙出力,做出肩胛骨前引(Protraction)的動作。
當前鉅肌幫忙出力時,肩胛骨會變的穩定,此時我們會感覺到軀幹被往上提,較大的肌群幫忙支撐這個動作時,手腕需要出的力就會減少,就能有效降低手腕的壓力和疼痛感!
第四:肩膀和手腕的相對位置也很重要
最後我們可以觀察肩膀和手腕的相對位置,撐地時肩關節應該和手腕連成一條和地面垂直的線。如果你的肩膀總是比手腕往前的話,也會帶給手腕較大的壓力,所以不妨看著鏡子調整一下肩膀相對手腕的位置!
不確定動作對不對的人,可以加入Nuli App!Nuli APP上有滿滿的影片教學,還有多達500多種的課表,不論你今天想練蜜桃臀、打造夏日美背還是練出完美人魚線,通通能在Nuli App上找到!還有超多增肌減脂的飲食營養食譜可以參考。
最後帶大家複習一次:
- 確認手掌的印子,壓力平均分布
- 確認手掌、手指是否牢牢貼好地面
- 確認做出肩胛骨的前引動作
- 確認肩關節和手腕的相對位置呈垂直
調整了這幾個細節後,是不是好多了?
如果伏地挺身時肩膀還是有點不舒服,可以嘗試以下方法:
✔︎ 將部分掌撐動作改成握拳支撐或前臂支撐(肘撐)
✔︎ 用墊子墊高掌根
手掌的小肌群需要耐心訓練,讓肌力和耐力不斷強化,壓力才能平均的分佈在手掌上。如果手腕容易疼痛的人,建議循序漸進的增加手腕承重,先從較靜態的支撐開始練習(例:膝蓋著地的棒式🡪再進階到膝蓋離地棒式)。不建議一開始就挑戰對手腕高衝擊性的運動(例如:波比跳)。
如果還是時常疼痛,也可能是手腕真的已經受傷了,且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,手腕柔軟度通常較差,這時候還是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哦!
伏地挺身常見的問題
沒有固定標準,初學者可從每天 10~20 下、2~3 組開始,隨著體能增加再慢慢提高次數或組數。
常見原因包括手掌壓力集中在掌根、手指未平貼地面,或肩膀位置不正確。可改用拳撐、握把、或調整姿勢。
主要鍛鍊胸肌、三頭肌、肩膀和核心穩定肌群,長期可改善上半身力量與體態。
規律訓練搭配飲食,確實能增加肌肉線條與肌力,但不像重訓那樣快速增肌。想「變壯」需進階加強訓練。
可能是肩膀過度前移或肌群失衡,建議調整動作、減少次數,並搭配肩關節穩定訓練或就醫檢查。參考:伏地挺身肩膀痛
可以從簡化版本如「跪姿伏地挺身」開始,或採牆面伏地挺身、斜面伏地挺身,逐步培養肌力與穩定性。
本篇文章轉載自mayyoufit中健身教練Nini 物理治療師的專欄,邀請喜歡Nini文章的朋友,追蹤她的Instagram